病毒样颗粒(Viral-like particles,VLP)是一种由病毒蛋白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颗粒,不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因此不具有感染性,安全性极佳。VLP能够模拟病毒的空间构象和表面重复抗原阵列,能够强效激活B细胞和T细胞,广泛用于疫苗研发和抗原展示。研究人员可通过在原核细胞、酵母、昆虫细胞系、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系等多种表达系统中表达重组病毒蛋白,在实验室内制备VLP。
在免疫学的世界里,免疫球蛋白G(IgG)堪称体液免疫的“主力军”。作为哺乳动物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它在我们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禽类,例如鸡,一个有趣的问题便随之产生: 在鸡的免疫系统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种功能类似、甚至同名的IgG,作为其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核心分子?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是可用于研究与揭示生命体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物现象的一类生物,简单来说,出于伦理和实际操作的限制,生命科学研究通常无法直接在人体或复杂生态系统中进行实验,但为了揭示生命的基本规律或生理现象,就需要一些代表性强且实验操作简便的生物,这就是模式生物。
衰老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无法回避的历程,也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探索衰老的分子机制到寻找延缓衰老的干预策略,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作为机体衰老的细胞学基础,一直是科研界关注的焦点。精准定义细胞衰老并高效识别衰老细胞,是理解衰老相关疾病机制和开发新型干预策略的关键前提。
1983年,研究人员首次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发现了外泌体,Johnstone等人在追踪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时发现,外泌体的形成是成熟红细胞中转铁蛋白受体发生丢失的机制。为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区别开来,这类囊泡被命名为“外泌体”。
刚踏入实验室的小萌新们,恭喜你们解锁了科研副本的"生化危机"模式!今天不聊风花雪月,咱们来唠唠Western Blot实验室的"黑寡妇"天团——那些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暗藏杀机的有毒试剂!
做实验最怕两件事:一是查不到靠谱的protocol,二是按步骤做了却重复不出来!别慌,这几款亲测好用的协议查询网站,从基础操作到前沿技术全覆盖,免费+高清PDF+视频教程全都有,导师和师兄可能都没告诉你!
RRID全称为Research Resource Identifier,是研究资源的永久且唯一的标识符,用于规范研究资源的引用,促进研究资源的识别和跟踪,提升研究的透明度、可重复性和资源追踪效率。
还在为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条带深浅不一抓狂吗?实验结果总像开盲盒?问题很可能出在内参蛋白没选对!别担心,这篇指南专为实验萌新打造,手把手教你选对内参,让数据稳如泰山!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即免疫组化,是利用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如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IHC实验流程:通常包括组织样本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切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灭活、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染色显色、复染、脱水、封片、观察步骤。


